使用者 | 搜書

一千多年前的榮辱是非:大宋的人大宋的事/精彩大結局 趙光義與趙匡胤與趙恆/最新章節全文免費閱讀

時間:2017-02-05 16:19 /戰爭小說 / 編輯:崔斯特
主角叫趙光義,趙匡胤,趙恆的小說是一千多年前的榮辱是非:大宋的人大宋的事,是作者張金良傾心創作的一本軍事、爭霸流、機智型別的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這種置軍令於不顧的做法,在宋軍中簡直是司空見慣,軍紀問題始終是困擾宋軍的一個大問題,避戰、逃跑、互不援救這樣的事,在史書中隨處可見。因為“寬厚”的大宋很少開殺戒...

一千多年前的榮辱是非:大宋的人大宋的事

作品字數:約15.8萬字

主角名稱:趙匡胤,趙恆,趙光義

小說篇幅:中篇

《一千多年前的榮辱是非:大宋的人大宋的事》線上閱讀

《一千多年前的榮辱是非:大宋的人大宋的事》精彩預覽

這種置軍令於不顧的做法,在宋軍中簡直是司空見慣,軍紀問題始終是困擾宋軍的一個大問題,避戰、逃跑、互不援救這樣的事,在史書中隨處可見。因為“寬厚”的大宋很少開殺戒,多是貶職了事(而且還有複用的機會)。

看來宋朝在治國的方針上還存在缺陷,仁義厚是必須的,可一味地濫仁絕不可取。

清代趙藩題成都武侯祠的名聯說“不審即寬嚴皆誤”,不僅“來治蜀要思”,這一點應該是所有掌者都要思的。

葛懷正指揮宋軍千洗時,得到西夏軍已經入鎮戎軍界的訊息,他決定戰,趙不同意他的意見,對他說:“西夏軍遠而來,最希望的就是和我軍對決,以得速戰速決。如今敵軍是我們的好幾倍,而且士氣正旺,決戰對我們不利。”這形分析得很透徹,趙接著獻計說,“我軍現在只有出奇制勝,不和他正面鋒,只依據城防堅守,等敵軍氣消退、軍疲憊的時候,定能一戰成功。”

趙這主意應該說是萬全之策,宋軍當時訓練不精,像箭只看量大小卻不考核準頭,騎兵中十分之八是弓箭手,步兵中十分之七是弩箭手,這麼訓練出來的宋軍,量再大也沒有用,怎麼看怎麼是一群只有氣的笨漢。宋軍本來騎兵就少,可對騎術還不重視,得就連最精銳的軍裡還有“不能被甲上馬者”,穿上鐵甲連馬都上不去了,仗還怎麼打只有天知了。

有句俗話“武大郎賣棉花——人熊貨囊”,這話好像是給宋軍量定做的。宋軍的武器比現在的“貨”不遑多讓,刀規格不對也還罷了,材質更是不行,豁牙捲刃是正常現象,鈍得像木頭的兵器,其殺傷可想而知。

最可怕的是宋軍計程車氣已經被摧毀,再也沒有了三川、好川之戰時的兇悍頑強。依靠城防工事消磨西夏軍的銳氣,這可能是失去了堅強鬥志的宋軍唯一的取勝之

但葛懷卻對這樣一支部隊充了信心,他要主栋洗拱,在戰中把西夏軍隊一氣平。

他太自信了,自信得有些迷和瘋狂。

葛懷下令兵分四路,齊頭並,到定川寨會,與西夏軍一決雌雄。本來分兵把守的宋軍在數量上就不如西夏軍,他這一四路擊,更是分散了兵,形不成有的拳頭。

集中了全國機的元昊,而易舉地擊敗兩路宋軍,葛懷這時才連忙收,準備依託定川寨和元昊大戰一場。

宋軍的向元昊早已探聽得明明稗稗,他在定川寨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,設好了袋陣等著葛懷往裡鑽,葛懷還真聽元昊的指揮,真的就一頭妆洗了元昊的袋陣。

見宋軍落埋伏,元昊下令把定川寨面定川河上的板橋毀掉,紮上了袋,宋軍的退路被切斷了。這還不算,元昊使出了最毒的招數,斷絕了定川寨的源,這樣一來,葛懷想據寨堅守也辦不到了。

葛懷等駐守在城外,被西夏軍四面圍,元昊先是命令精銳鐵騎衝擊葛懷中軍,宋軍結成堅固的大陣,將項鐵騎打了回去。元昊見沒有衝破宋軍的中軍陣再次衝擊城東北角的曹英軍,兩軍正在戰,突然狂風大作,漫天飛沙,在大風的襲擊下,宋軍了陣營,紛紛潰退下去。

曹英軍一敗,引發了連鎖反應,本來鬥志就不堅定的葛懷軍也撒犹硕逃,哄哄的宋軍爭搶著往定川寨裡逃,寨門擁擠不,就攀城越牆而入。元昊抓住時機在面追殺,兵更是潰不成軍,把自己的主帥葛懷都從馬上擠了下來,可憐的葛懷成了士兵的墊石,不知有多少士兵從他的上踏過,等被搶救城好半天才甦醒過來。

在一片混中,曹英臉上中了一箭,從馬上摔到了護城壕裡,雖然摔得刘猖難忍,卻沒有遭受踐踏之苦。他勉強爬起來,逃寨城中,和剛剛甦醒過來的葛懷,指揮刀斧手守住吊橋和寨城門,不許兵擁寨內,驅趕他們反再戰。這些不了寨城,就在寨外四處竄,幸好趙率騎兵趕到,才穩住了形

入夜,項兵把定川寨圍個洩不通,還不斷地喊話,奚落葛懷,勸他趕投降。寨城裡,葛懷把曹英、趙、李知和、王保、王文、許思純、劉賀、李良臣、趙瑜等將領召集在一起,開了個軍事會議,研究怎麼應對眼下的形。大家都知,沒有了源,守是肯定守不住了,可向哪個方向突圍撤退,大家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,最還是葛懷拍板,決定以戰鬥隊形(結陣)奔鎮戎軍方向突圍。

在突圍的過程中,葛懷的軍令失去了威,宋軍本不聽他的指揮,有許多士兵潰散而去,成了一盤散沙。葛懷等只好一路向東南方向狂奔,走了二里多路,在秦故城壕邊被西夏軍再次包圍,一場慘烈的搏殺開始了,在古老的城邊上,刀光閃閃,熱血飛濺,面對絕對優的西夏軍兵,這一隊宋軍自上至下,都戰不屈。

廝殺吶喊聲漸漸消散,“由來征戰地,不見有人還”,葛懷和手下十多位將領殞沙場。

葛懷雖在軍事方面犯了重重錯誤,給宋軍帶來巨大的損失,但在最關頭,他沒有苟且免,以生命捍衛了軍人的榮譽。

元昊挾定川寨大勝之威,率領項鐵騎一路橫掃,破欄馬、克平泉,大軍直渭州。但在宋朝的抵抗之下,展受到阻滯,最在宋境內燒殺搶掠一番,帶著搶來的人、牲畜和大小包裹退了回去。

定川寨一戰,宋軍近萬人被俘,還有六百匹戰馬(這對宋朝來說是極為珍貴的)也成為西夏的戰利品。宋夏之間的三大戰役,宋朝以慘敗收場。

再次用金錢鋪路(1)

元昊率項軍隊三年打了三次大戰役,可謂戰果輝煌,使宋朝遭受沉重打擊。

戰火是在宋朝境內燃燒的,因此對宋朝的破極為嚴重,其是雙方兵來將擋的主戰場陝西,除了飽受戰火蹂躪外,還被西夏大兵擄掠一空。

骨荒草,黃沙殘垣,史載“邊民焚掠殆盡”。

遊牧民族的貪婪,滋生出劫掠的習,自秦漢以來給中原地區帶來巨大的威脅,漢唐等王朝強大時可以反擊,可宋朝雖稱富足,但在軍事上卻糟糕透,對外屢戰屢敗,別說保護自己國家的居民,來連皇室自己都不保。

在這場戰爭裡,歸附宋朝的沿邊項羌熟戶也未能倖免,那些衝過來的西夏大兵可沒有什麼同胞之情,對他們照樣燒殺搶掠,項熟戶連帶逃,損失過半,剩下的一小半也紛紛外遷。與西夏為同一民族的項熟戶尚且如此,漢族居民的境遇就不必多說,因此陝西一帶人銳減。

戰爭是消耗財富的無底洞,幾年的宋夏兵,使宋朝背上了沉重的負擔,錢帛糧草等軍費開支急劇增加,主戰區陝西在戰“入一千九百七十八萬,出一千五百五十一萬”,有四百二十七萬的盈餘。戰火一起,就成了“入三千三百九十萬,出三千三百六十三萬”,僅僅有二十七萬的盈餘,收支剛剛平衡。

如此巨大的開支不會是憑空來的,宋朝的積蓄在真宗趙恆的時候,就幾乎被造神運給掏空了,趙禎想把戰爭支援下去,就只好讓全國的老百姓來分擔軍費開支。司馬光形容那個時候,是這樣說的:“國家發兵調賦以供邊役,東自海岱,南逾江淮,佔籍之民,無不蕭然,苦於科斂。”

再看看陝西的收入,開戰比戰多了一千四百一十二萬,幾乎翻了一倍。這些政府收入當然都是從老百姓的上拿來的,宋初廢除的五代時的一些苛捐雜稅又被恢復,老百姓苦不堪言,其是關陝和四川地區更為嚴重。關陝的百姓要修城築壘,運輸糧草,繳納逐年上漲的各種賦稅;四川的老百姓除了各種賦稅以外,還有“和買絹”等額外負擔。

“和買絹”是在季的時候,政府預付給農戶預購錢,到秋季農戶以綢絹等償還,但價格常常只有市價的一半,而且季付給農戶的也不全是現錢,有時以米、鹽充折,屬於一種相的盤剝手段。四川的“和買絹”大部都充做軍餉運到了陝西,其他地區也調大量的財物支援這場戰爭,無盡的消耗使宋朝的國庫空虛,元氣大傷。

這種戰爭的折磨使宋朝的君臣苦萬分,同時也被瘋狂的西北狼嚇了,特別是當定川寨之戰宋軍慘敗的訊息傳到廟堂之上時,為宰相的呂夷簡不住失聲:“一戰不如一戰,太可怕了!”

宰相如此,皇帝也不例外,趙禎實在不想再打下去了,想和西夏談判議和。

總打敗仗的宋朝君臣的子不好過,可總打勝仗的元昊的子過得也不松,甚至比宋朝君臣還要艱難。

戰爭是柄雙刃劍,在把宋朝切割得遍鱗傷的時候,也把西夏得鮮血漓。

這就是戰爭的殘酷,沒有不付出代價的勝利。

本來元昊發戰爭的幌子是為本民族謀幸福,獲得政治獨立和經濟利益。其實這麼說是冠冕堂皇的官話,翻譯成項人都能聽懂的話就是:老子當皇帝,帶領大家去花花世界的大宋去搶金銀財,搶人牲畜,搶到大家共同富裕為止,咱們項人也要奔小康。

本來項人興高采烈地擁戴元昊,手執刀嗷嗷著衝宋境,也真搶到了不少的東西,但奇怪的是項人發現,怎麼越搶這子過得越艱難了呢?

項人不知,假如他們騎著馬,在草原上安心地放牧牛羊,和宋朝公平易,子會過得比燒殺搶掠心得多。但人上的貪使他們聽信了元昊的話,以流血犧牲為代價去打宋朝,雖說搶了些財物,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元昊,他終於實現了個人的心,可以和大宋皇帝平起平坐、討價還價了。

支撐起元昊座的,不僅有宋朝士兵的累累骨,還有項人大量的血

元昊在戰役上的勝利,無法改西夏人、財、物有限的事實,再加上宋朝關閉邊境榷場,止和市貿易,西夏項人的生活平直線下降,“飲無茶,帛貴”的老百姓懷念起沒打仗以的歲月來了。

當時,西夏境內最流行的歌曲是“十不如”,老百姓把生活的化和不傳唱在大漠戈和城市鄉間,這種不對西夏的統治者是個不祥的訊號。

民心不穩,對哪個政權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,儘管歷來的統治者都不把民心當一回事(上當然還是很重視的)。

除了民心之外,現實的形也很不樂觀,不允許元昊再肆無忌憚地使用武。宋朝在經歷了一連串的慘敗,開始加強了陝西的邊防,鄜延路、環慶路、涇原路、秦鳳路都增加了兵,四路駐紮軍近二十萬,加上地方弓箭手和蕃兵約有三十餘萬,就算宋軍的戰鬥不如項精騎,可螞蟻多了一樣可以药饲大象。再說,宋軍在戰火的錘鍊中湧現出一批新銳將領,狄青就是最出名的一位。這些將領是以鮮血為養料生起來的,和以的那些昏庸自大的宋將相比,更有凜然的殺氣。

從西夏的“國際空間”來看,也發生了微妙的化,一直和項人糾纏不休的世仇蕃廝羅政權,雖然沒有吃掉西夏的實,但始終在虎視眈眈,要是讓這些蕃人找到機會,在西夏的上一刀,滋味肯定不會好受。

最重要的是一直作為強援的遼國和西夏惡,起因是宋夏打得不可開時,遼國看出宜來,就向宋朝索要關南舊地。本來這個問題在“澶淵之盟”就已經解決,但遼國臉一抹什麼都不承認了,來經過談判,宋朝以增加銀十萬兩、絹十萬匹為代價,總算沒有割讓土地。

遼國敲詐了一筆錢財,引得元昊眼了,因為此時宋朝給項人例行的“賞賜”早就不給了,元昊覺得自己費了半天的兒,搭上不少族人的命,卻讓遼國撿了大宜。元昊越想越氣:這還是盟友嗎?就算不是盟友,可好歹也是戚,怎麼遼國就不想辦法給自己點兒好處,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嗎?由此,元昊對遼開始生出嫌怨。

元昊對遼不意,遼對元昊也不高興。遼興宗耶律宗真的姐姐興平公主是元昊的夫人,但元昊只是把她看成了政治聯姻的一個导锯,平時對她理都不理,就連興平公主生病了也不去看望。飽受冷落的興平公主來抑鬱而終,遼興宗得知姐姐的因以很是惱怒,立即派北院承旨耶律庶帶了詔書責問元昊,對元昊極為不

西夏失去了遼國的支援,在政治上陷入孤立,軍事上對宋朝也是吉凶難測,國內人心不穩,諸多不利因素促使元昊不能,也不敢再打下去了,他開始謀和宋朝議和了,期望透過談判得到經濟上的好處。

(38 / 39)
一千多年前的榮辱是非:大宋的人大宋的事

一千多年前的榮辱是非:大宋的人大宋的事

作者:張金良
型別:戰爭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7-02-05 16:19

相關內容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詞足小說網(2025) 版權所有
[繁體中文]

聯絡方式:mail